湖南法治報全媒體記者 楊友林
當廣西果農容某蘋與湖南村民羅某云因3800元假苗款劍拔弩張之際,誰曾想一樹紫荊竟成破局密鑰?2025年初春,江永縣粗石江鎮(zhèn)司法所以“朋友情,兩地親”的溫情勸導,借一樹千年紫荊的象征,巧妙化解了這起跨省糾紛。退款、道歉之外,容某蘋更承諾無償嫁接果樹——這并非偶然溫情,而是江永縣司法局首創(chuàng)“紫荊花開”民俗調解機制的成功實踐。它讓東漢“田真嘆荊”的千年“和合”智慧,在現代法治土壤中涅槃重生。
江永的創(chuàng)舉,核心在于為樸素的鄉(xiāng)土調解注入現代法治的剛性與靈魂。傳統(tǒng)調解蘊含公平卻常囿于約束乏力?!白锨G花開”民俗調解機制以法治為圭臬:調解員依法選任并受訓,過程全程留痕,協(xié)議經司法所確認即具法律強制力?,幷鹛羵鞒械摹翱罴s”,悄然融入《民法典》關于相鄰權、財產權的精義;那杯象征情誼的“合攏酒”,更成為法定框架下權利確認的莊嚴儀式。法治并非取代民俗,而是為其確立邊界、提供支撐,使其在現代社會煥發(fā)新生機。
更深層看,江永模式為破解基層治理困境提供了“法理情”圓融貫通的示范路徑。面對基層糾紛日益復雜、“案結事難了”的窘境,剛性司法或行政手段常顯不足。江永方案將法律剛性框架與鄉(xiāng)土“和為貴”的柔性力量熔鑄一體:嚴守法律底線,同時巧妙激活熟人社會的“面子”機制與地方性共識,顯著降低對抗成本。這種“法為筋骨、俗為血肉”的模式,精準契合民眾“既要公平,也要和氣”的深層訴求,使糾紛解決更高效徹底,社會修復更自然持久。它與“楓橋經驗”共鳴,生動詮釋了“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的治理智慧。
紫荊花影婆娑,昭示著法治中國在鄉(xiāng)土生長的真諦:絕非僵硬的法條移植,而是法治精神與本土文化在實踐中的創(chuàng)造性融合。江永瑤寨的火塘,映照的不僅是調解的溫暖,更是法治扎根基層的縮影。它堅定昭示:當國家法律權威與鄉(xiāng)土內生秩序有機統(tǒng)一,當剛性的法治理念借柔性在地化方式深入人心,當千年“和合”智慧在法治框架下重煥生機,和諧穩(wěn)定的基石方能無比牢固——這源自基層實踐的法治微光,終將凝聚成法治中國最堅實的基石!
我是九嶷山下的楊哥,法治思維,思慮法治!
責編:左爽
一審:楊友林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