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李錦亮)
近日,河北邯鄲初一學生被三名同學殺害案吸引了全國網民的關注,當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越來越令人擔憂,已經成為全社會一個不可回避的熱點問題。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涉及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等各個方面,成因十分復雜。如何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穩(wěn)定是擺在我們面前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
在我國,根據《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刑法》的有關規(guī)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滿 18周歲的公民,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滿12周歲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危害社會并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日趨多元化,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總體呈上升趨勢,據最高檢發(fā)布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22)》顯示,2020年至2022年,檢察機關受理審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數分別為37681人、55379人、49070人,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數分別為54954人、73998人、78467人,總體呈上升趨勢。2022年受理審查逮捕、受理審查起訴人數較2020年分別上升30.2%、42.8%。從公安機關查處情況看,未成年人犯罪的性質、情節(jié)和危害程度夠上治安及刑法處罰的越來越多,受到治安拘留以上處罰的人數及所占比例上升。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
(一) 低齡化犯罪占比上升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主體低齡化發(fā)展日益明顯。據最高檢發(fā)布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22)》顯示,2020年至2022年,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14至16周歲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數分別為5259人、8169人、8710人,分別占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總數的9.57%、11.04%、11.1%。如上述河北邯鄲初一學生被三名同學殺害案,湖南益陽12歲男孩弒母案等都反映出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
(二)犯罪類型更加集中
經統(tǒng)計,2022年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人犯罪居前五位的分別是盜竊罪20966人、聚眾斗毆罪9677人、強奸罪9122人、搶劫罪6983人、尋釁滋事罪6190人,占比共達67.4%。從數據上可以看出盜搶侵財類犯罪人數最多,主要是未成年人容易攀比,圖慕虛榮,好逸惡勞,特別是男性未成年人為滿足物質需求鋌而走險進行盜搶活動。
(三) 新型犯罪明顯上升
2020年至2022年,檢察機關審結(含起訴、不起訴)未成年人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犯罪人數分別為236人、3001人、5474人,2022年較2021年同比上升82.41%。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10月,全國檢察機關起訴電信網絡詐騙、幫信、掩飾三類犯罪人員中,16至22歲人員占比20%左右,其中未成年人占比1%,人數同比上升68%,有的未成年人成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組織者,如江蘇鹽城市4名未成年人組織22名未成年人參與網絡電信詐騙案。
(四)無業(yè)團伙晚間作案顯著
未成年犯罪人員中有很多是初高中年齡段的學生,他們過早地離開校園在社會上打散工或四處游蕩處于無業(yè)狀態(tài),為了滿足物質欲望,想“賺快錢”,經常拉幫結派,以黑夜作為掩護,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經粗略統(tǒng)計,郴州市公安局自貿區(qū)分局通過巡邏盤查、辦案抓捕等工作,在夜間時段抓獲的未成年犯罪人占抓獲的未成年犯罪人總數的一半以上。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近幾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分析發(fā)現,導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上升的原因主要有:
(一)家庭原因
馬克思說過:“一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家庭是一個人面臨的第一所學校,一個人的心理、 品德、愛好、理想、行為舉止及其對社會的態(tài)度,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通過接觸了解涉案未成年人,可以發(fā)現他們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環(huán)境有的存在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有的家庭環(huán)境相對較差,父母和孩子間缺乏交流,孩子缺少關愛,導致孩子性格怪僻,甚至監(jiān)護人自身有違法亂紀行為給孩子留下不良心理陰影,有的家庭對子女疏于管教,孩子性情變得散漫放縱,沒有養(yǎng)成良好習慣,又過早地進入社會,受社會不良思想影響,在各種誘惑下往往不自覺地就走向犯罪道路。
(二)學校原因
學校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生活、學習場所,學校和老師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僅次于未成年人的家庭和家長。涉案未成年人表現出來的學校教育的缺失主要有:一是學校教育不全面,有些學校重智育輕德育,升學率唯一論,導致學生只重學習成績,不重品德修養(yǎng)和增強法制意識,產生學習好一切都好的思想,造成學生法制道德觀念淡薄,對社會上的是非善惡辨別能力差。有些教師歧視后進生,對他們缺乏應有的關心,放任管理,教育方式簡單、粗暴, 甚至把他們趕出課堂,趕出學校,流浪社會。二是學校管理不健全。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對學生打架斗毆、偷盜等行為只是簡單教育批評,缺少對其引導和管理;另一方面學校管理不嚴格,致使社會不良風氣蔓延至校園,學生被社會上一些不良人員唆使和利用,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社會原因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不和諧的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欺騙欺詐等不良風氣蔓延,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使一些未成年人幼小的心靈種上了貪慕虛榮的種子,顯排場、講吃喝、論穿戴、好逸惡勞甚至夢想一夜暴富,嚴重誤導了未成年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同時,由于監(jiān)管不到位,未成年人可以隨意出入娛樂場所,接觸到不良文化和信息,致使一些未成年人癡迷于網絡,染上惡習。據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涉婦女兒童案件情況顯示,未成年人涉網絡犯罪問題突出,網絡不良信息侵蝕問題嚴重。未成年人實施搶劫、盜竊、暴力傷害犯罪的,有近六成曾長期沉迷網絡,未成年人受網絡不良信息影響產生犯罪動機占比較高。
(四)個人原因
未成年人由于其生理和心理都沒發(fā)育成熟,辨別是非能力較弱,難以抵制外界不良誘惑,其犯罪行為受心理影響較大,主要體現在逆反、好奇、模仿、報復、從眾、沖動等方面,從查閱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可以看出,犯罪的未成年人大多處于14歲左右,正是處于青春叛逆期,易于沖動,情緒化濃厚,行為易受情緒的影響和左右,難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沖動,很容易走向犯罪。
五、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策略
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關鍵在于加強對其教育、引導和管理,這項工作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公檢法司等司法行政機關要既分工負責、又協(xié)同配合,助推家庭、學校、社會齊抓共管形成綜合治理,從源頭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一)加強家庭預防,家長要切實履行監(jiān)護責任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須先從家庭抓起,從父母抓起,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作用。一是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要用正確的言行影響孩子,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二是要科學教育,正確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是要和諧家庭,監(jiān)護到位。講究科學的管教方式,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對于一些犯了錯或者輟學學生要引起高度重視,要對其寬容不縱容,厚愛又嚴管,避免其誤入歧途。
(二)加強學校預防,重視全面教育和學生管理
學校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在思想上切實改變重智育輕德育的觀念,對未成年學生要實施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影響。一是要抓好素質和品德教育,學校要切實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情操。二是要深入開展法制教育。學校應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落實普法宣傳、法治副校長、法治進校園工作,對未成年人進行有針對性的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識,讓未成年人學法、懂法、守法,樹立遵紀守法意識,提高防范違法犯罪的能力。三是要完善對學生的管理。時刻注意學生思想和行為的變化,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對有問題得學生及時教育引導。
(三)加強司法預防,合理適用懲治和教育手段
司法機關應貫徹“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堅持依法懲戒和精準幫教相結合。一是嚴管和厚愛相結合。對實施嚴重暴力、社會危害性大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依法懲治,發(fā)揮警示教育作用;對主觀惡性不大、犯罪情節(jié)較輕,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輔助作用的,或者初犯、偶犯的未成年人,一體落實“教育、保護、管束”,為其回歸社會打下基礎。二是要堅持把精準幫教貫穿辦案始終。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預防重新犯罪、幫助未成年人回歸社會為主要目標,圍繞涉罪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和回歸社會需求進行個性化幫教,把幫助、教育貫穿辦案全過程。
(四)加強社會預防,社會聯動齊抓共管
扎實開展社會預防工作,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及社會群體上下聯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體系。一是要強化政府支持。政府部門應設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專門機構,明確賦予各相關組織預防、矯治未成年人犯罪的權力,明確規(guī)定各方的責任、任務和工作內容,配備專兼職人員,招募志愿者,建立責任制,同時社區(qū)、婦聯、關工委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對問題家庭的“問題孩子”進行跟蹤幫扶教育。二是要凈化線上線下環(huán)境。要加大對賓旅館、酒店、營業(yè)性娛樂場所、網吧等重點場所的監(jiān)督和管理,嚴厲打擊違法商家,從嚴懲處利用、教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人員。要持續(xù)落實依法治網,凈化網絡空間,規(guī)范未成年人上網相關制度機制,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個人信息處理者等要落實強制報告制度,堅決予以遏制未成年人網絡犯罪,保障未成年人上網用網安全。
責編:王亞東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